首页 麟儿(父子) 下章
第15章 因此安分了不少
 真正阻住了北雁军势的,是原先驻扎在西疆防卫西凉的卫平军。西凉与大昭虽时有边衅,但整体国力仍弱于大昭,又深知亡齿寒之理,这才没有趁火打劫,而是主动遣使表达合作之意,让卫平军得以空出手来抗击北雁。

 于此同时,镇北军幸存的将领也开始收拢残部相互集结,却因群龙无首又彼此不服而难以成事。

 有人认为应当南下与朝廷会师共同敌、也有人认为应该留在北方寻机应变、混水摸鱼…高如松便是后者的代表,他本是枭雄一般的人物。

 在康平之中看到了崛起的机会,遂选择留在北方继续收拢镇北军残部和地方上幸存的抵抗势力,名义上是为了寻机敌后方,实则却是藉此拥兵自重。因他所谓的“敌后方”不过是偶尔偷袭北雁的小股部队,又有地利之势,北雁方面自也不怎么在意这些“散兵游勇”

 而是将战略重点放在了阻挠己方进军的卫平军身上,只是随着战争旷时久,北雁方面的补给渐渐不支,朝中也渐渐有了反对的声音,整体形势遂渐渐开始往大昭一方倾斜。高如松知道情况已不容自己继续混水摸鱼下去。

 这才以镇北军之名与朝廷联系,称与卫平军一同夹击北雁光复河山,请朝廷赐大将军之位以正其名。

 高如松说得冠冕堂皇,实则却是以此为挟制,迫使朝廷认可他拥兵自重的行为。朝中虽对此多有非议,却因情势所而只得从其所请。卫平与“镇北”

 二军南北夹击之势因而得成,让大昭与北雁之间的战局就此扭转,最终成功克复全境、将北雁彻底逐出了关外。

 可战事已平,放出去的军权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收回来的…这也是太子病逝后、楼明光等重臣力主拥萧琰为储的原因,毕竟,谁也不敢保证若换了其他皇子即位,这位昭王殿下会在事平后心甘情愿地出手中掌握着的卫平军。

 在此情况下,与其留下这种显而易见的祸患,还不如直接让各方面也都相当出色的萧琰即位,也好让大昭免于无谓的兵祸。

 但这样的处置方式,自然是没可能用在高如松身上的。高如松是有野心的人,虽因时势所趋不得不重新归附于大昭,却没有出兵权的打算。自隆兴元年克复全境之后。

 他就以北疆不宁为由停留边关拒不还朝,对朝廷整顿镇北军的命令也一概视若无睹,所差的,也就只是不曾高举反旗自立为王而已。

 康平之持续了十年,连年的战祸让整个大昭元气大伤,北雁又依然在旁虎视眈眈,萧琰虽清楚高如松是一颗不得不除的毒瘤,却也不能冒着让大昭重启兵祸的危险加以诛除。

 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高如松之妹高崇华为妃,在缓和双方关系的同时给高如松抛下了一颗饵,让对方因为眼前的“可能”而放弃兴兵自立的想法,转而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身的野心。

 ***高如松也确实被萧琰的饵钓了住。镇北军或许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,也的确有能力给朝廷带来极大的麻烦。

 但要说仅仅凭着这支军队就能实现他的野心,就是高如松再怎么骄矜狂妄、自高自大,也知道这种事顶多存在于他的妄想当中。

 他是个识时务也懂得判断情势的人,所以才会意识到战局转变后主动联系朝廷表达归附之意,而不是像先前那样继续坐山观虎斗。因为他很清楚。

 就算朝廷和北雁真的打到两败俱伤、当时仍在北雁势力范围之内的他也没有太多发展壮大的机会…北雁军队尚且补给困难,更何况是偷偷摸摸地暗中收拢势力的“镇北军”?

 两相权衡之下,归附朝廷无疑对他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,这才有了后来的镇北、卫平二军南北夹击、共逐北雁之事。

 可纵使在威胁利之下得朝廷认可了他在康平之中拥兵自重的举动、也在平后利用萧琰顾全大局不愿再兴兵祸的心理保住了手中的军权,高如松的“成就”和“前景”仍旧十分有限。

 镇北军,顾名思义自然是镇守在北疆的。以北疆的水土,一年能有一获就要谢天谢地了,更何况大昭的军制并非屯田,高如松虽能以军权迫得邻近郡县的地方官向他低头,于粮食一项也依旧不能自给,只能仰仗朝廷拨粮、或是私下派人到南方购粮了。

 购粮需要钱,养兵更需要钱,尤其是高如松这种拥兵自重的,更需得花大力气收买手下的将领,才能让底下的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他,而高如松来钱的方式基本有二,一是以“北雁袭边”为由向朝廷索要大笔军费。

 二则是暗中同北雁走私互市、再派人到南方销货买粮。可这两种做法却都有着相当大的风险。

 如果朝廷手里没有一支让他甚为忌惮的卫平军、又或在位的仍是那位懦弱无能的德宗皇帝,这样做自然没什么大问题,但萧琰是个强势的君王,虽然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暂时选择了妥协,却不会容许他予取予求…

 如果容忍镇北军所带来的损失犹胜于兴兵将其剿灭,这位被称为中兴之主的年轻皇帝哪还有继续妥协的道理?而这,无疑是高如松无论如何都不愿见着的。

 在不触及帝王底线的情况下行事,结果就是他虽仍掌控着镇北军,却无法如所期盼的那般益壮大、直至能与朝廷抗衡…

 尤其萧琰对边军捞钱、筹粮的方式十分熟悉,有的是办法从各方面卡他、压制他,而结果,便是高如松过得一闷上一,心中也不免生出了“还不如奋力一试、兴许真能拿命搏个前程”的念头。

 可便在他有所动作之前,京中却传来消息,道是萧琰崇华入宫、还将予其贵妃之位…饶是高如松清楚萧琰这么做一方面是收买人心、一方面也是将崇华当成了人质,可妹妹入宫为妃一事所隐蕴的可能,却让他终究还是选择了同意。

 毕竟,他就算拿命一搏,前程如何还未可知,就算真能挡住朝廷的镇,顶多也就是继续当个土皇帝而已。

 但崇华入宫,只要能生出皇子来,便有了即位的可能…到那个时候,只要他把握得宜,岂不连整个大昭都能落入手中?高如松并非不清楚萧琰对他的防备,但这个饵实在太香,由不得他不上勾。

 所以宫中终究多了个高贵妃,而原先时有躁的镇北军,也因此安分了不少,让萧琰得以将心思放在如何蓄养民力、整顿朝纲上,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、一应秩序和经济也能逐渐恢复。

 当然,仅仅一个贵妃之位其实不能代表什么,所以为了稳住高如松、也为了让高如松能将他放下的饵咬得更紧,萧琰不仅没在行幸高崇华时做些避子的手段,反倒还让这位贵妃娘娘入宫半年不到就顺利怀了上…

 于他而言,三子萧宜就是那枚吊在高如松面前的香饵,好让对方的野心因为这些虚无缥缈的可能而逐渐膨。  t.UguXs.COM
上章 麟儿(父子) 下章